9月底以来,国内访问人数最多的网站新浪网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麻烦。一些媒体和网民纷纷建议新浪网改名,他们认为:新浪的域名“sina”在日语中是“支那”一词的注音,新浪网不应使用这个明显带有侮蔑色彩的称呼,建议新浪网取消“sina”的域名。
为了澄清“sina”在日文中的含义,笔者走访了几位日语专家,发现在这个问题上专家们的意见还很不一致。
北京市大学日语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外语系日语教授王彦花告诉笔者,在日语中,s、i、n、a是日语的4个音素(即日语罗马字,日语中用来给外来词套音的规范文字),它的发音就是日语中“支那”一词的发音,但通用的《日汉大辞典》中“支那”一词的注释中却不用“sina”这4个音素注音。因而只能间接证明,不能直接证明“sina”就是日语“支那”的发音。
曾任两届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的北京周报社译审缪光祯先生认为,日语中的“支那”按发音规则用日语罗马字拼出来就是“sina”,“支那”这个词在日本带有侮辱、蔑视的色彩。
80岁高龄的国务院参事黄启助教授,在日本出生、成家并曾经生活了30余年,他曾任北京市大学日语教学研究会理事长。黄老先生坚称从未见过给“支那”注音为“sina”的。黄老先生的说法是,“支那”根本就没有罗马字注音,因为这个词的发音是从福建方言演变而来的,日语中并没有将它划为外来词。
联想到前不久发生的几起有关域名的纠纷都是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协助下得到解决的,于是笔者又咨询了CNNIC。CNNIC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笔者,《中国互联网络域名注册暂行管理办法》第二章第十一条有“不得使用对国家社会或者公共利益有损害的名称”的规定,但这只是域名注册时的限定,《管理办法》中并没有明文规定CNNIC有注销域名的权力,因此这起关于新浪网域名的争议并不在CNNIC的管理范围之内。他还承认《管理办法》确实有待完善,CNNIC已经上报信息产业部建议修改管理办法。其中有一项建议——建立域名争议解决机制,具体规定了在何种情况下,CNNIC有权注销域名。
作为整个事件的主角,新浪网总裁王志东在事发初期曾发表公开声明,解释“sina”是由“sino”与“china”合并而来的说法。新浪网一位负责新闻发布的工作人员解释说,将“sina”与“支那”联系起来纯属牵强附会。这位工作人员还说,如果工商管理局认为新浪应该换名字,他们就换,因为当初是在工商局依法注册的。
按照CNNIC的说法,如果现在能确定“sina”就是日语的“支那”一词的话,这个问题则应该由信息产业部来处理,而信息产业部的有关人士却认为他们只是负责一些内容服务,这类名称问题则应该由工商管理局企业注册司来处理。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新闻处的回答是:域名的事情不属工商局管理,他们只管企业的注册和审核,这件事应该找域名管理机构。“皮球”又踢回了CNNIC那里。
新浪网是国内最有影响力的网站之一,如果其域名真的带有辱国之含义,长此以往,其负面影响将不可估量。笔者相信,任何一个爱国的中国人都不想看到一个辱国的域名出现在中华大地上,中国也不乏精通日语的专家,既然问题的焦点是对该域名的含义存在争议,有关部门为什么就不能出面组织一个专家评议小组,来进行一次一锤定音的鉴定呢?